“这里有成长的平台、成才的舞台”
夺得项目冠军的卓嘉鹏正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竞赛现场画图纸。资料图片
在深圳技术大学举行的全球名校人才体育风尚季系列活动现场,气氛火热。资料图片
冬日的深圳湾,天高海阔,群鸟归来。每天清晨,罗海澎都会迎着朝阳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的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忙碌。“能够踏踏实实做科研,感觉离自己的科学目标更近了。”罗海澎说。
今年4月,33岁的罗海澎选择回国,并在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一名副教授。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才,怀揣赤子之心,在深圳湾畔的热土上奋力书写新的“深圳奇迹”。
“对科技工作人员来说,相比金钱,我们更看重的是科学梦想的实现。”谈起自己钻研的地震形变及机理领域,罗海澎打开了话匣子,“做学术,平台和环境都很重要。”
罗海澎举例,他所在的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有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有研究地球演化的,也有研究地震观测、地震模拟、岩石物理实验等细致划分领域。这些方向的人才会聚,既让大家各有侧重,又能交流互补。
“平台绘制了一张大的学科蓝图,每个人就像拼图中的一小块,都能在这里寻找自我的位置,一起让我国的地球科学在国际上越来越牛!”罗海澎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表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一流人才’量级决定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水平的上限。”
“近年来,我们聚焦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关键领域,构建面向创新高品质人才的‘引凤筑巢’机制,并将‘引凤筑巢’与‘筑巢引凤’相结合,为高品质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构建生态,把深圳对人才的渴望传遍世界。”深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雪莲说。
深圳“不唯地域引人才”的作为,让某人力资源企业的合伙人蔡倩蕾颇有感触。“深圳的人才思维和人才氛围非常好。”蔡倩蕾说,例如前海精心打造的国际人才港,不仅汇聚了科创领域的头部猎头公司,政府还引入了培训、咨询、孵化器、管理等8类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服务机构,来帮企业链接资源。
“假如一名归国人才想创新创业,从入境、安家到寻找合伙人、合作者,以及产业资源、论坛交流,所需要的东西全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蔡倩蕾说,得益于良好的“引才”条件,自2023年1月入驻前海国际人才港以来,她已经成功为不少归国科学技术创新创业者找到职业“栖息地”,为中国出海企业招贤纳士。
打造关键领域人才“蓄水池”,实施“圆梦鹏城”项目;设立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咨询委员会,建立境内外高层次人才直认制;采用“一事一议”政策精准靶向引进顶尖人才,为科学家“量身定制”事业平台……打造创新人才向往之城,深圳步履坚定、铿锵前行。
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总量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98万人。
网上爆火的智能无弦吉他、发售初期就被一抢而空的扫拖地一体机器人、帮助运动者轻松恢复的智能滚按仪……深圳科创学院不大的展厅里摆满新奇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好物,让人仿佛走进电影里创想者的乐园。
“智能滚按仪是我踢球时想出来的。”深圳科创学院创业学员、云望创新创始人孙英东笑着对记者说,“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需求,在学院里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团队,批量化寻找问题的切入点,最终形成真实的创业项目。”
“我们做的事情并不是‘孵化器’,而是更前端的科创人才培育。”深圳科创学院高级市场与品牌总监郭沛说,学院提出“预探索—探索—天使”的三步创新创业过程,鼓励所有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从预探索开始,通过学院平台结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定义一款好的产品,探索阶段得到政府与学院数十万元的资金支持,借助这笔资金和学院的供应链、科创生态体系,我们大家可以快速打磨迭代产品、定位商业模式。”如今,孙英东及其团队已获得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产品畅销多个国家。
学院积极探索和深圳高校的合作,打通“教育—人才—科创—新质生产力”链条。郭沛说:“我们要做的是弥合教育与产业间的差距,提供课程化、体系化、理论结合实践的产业经验作为补充。”
“三年来,学院吸引培养国内外超过1200名硬科技创业者,目前学院有400多名全职创业者,培育出57个项目,在出口端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前瞻产业视野、先锋创业者思维、卓越动手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郭沛说,“学院正在探索更前端的青少年创新人才教育。”
其实,深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新工科教育上早有布局。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四位深圳选手获得3金1银的好成绩,就是有力例证。
“从小我动手能力强,对绘画和设计充满兴趣,这让我萌生探索技能世界的渴望。”工业设计技术项目金牌得主、深圳技师学院青年教师卓嘉鹏对记者说。
谈到在世界技能大赛摘金夺银的秘诀,深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罗德超和记者说:“我校聚焦深圳‘20+8’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推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全周期’培养。”
这颗科创的种子通过创新职技融通发展新模式迸发蓬勃生机,其奥秘在于把课程设计聚焦到追踪前沿技术、服务产业布局、提高人才质量上来。
“这面墙上共有300份专利证书,2022年设计这面墙时我们以为够用了,没想到现在又有100多份证书没地儿挂了。”深圳市大族智能控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封雨鑫指着公司的专利墙说。
这位85后工程师,在读大学时就是个技术控。2010年本科毕业,封雨鑫南下深圳闯荡,在一家科技公司短暂工作后,他便加入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中国的激光加工产业正蒸蒸日上,但核心的数控系统和工业软件却严重依赖进口。“价格高也就算了,服务还跟不上。”回想起刚加入数控系统技术部门的那段日子,封雨鑫连连摇头。
“深入分析研究国外产品后,觉得其基础理论和底层逻辑与我所学的知识是相通的。于是,我便向公司提出要自主研发数控系统和相应的工业软件。”封雨鑫回忆。
“尽管领导非常谨慎,但他们不仅同意我试,还任命我当研发负责人,经费使用、人员招聘都由我说了算。”封雨鑫坦言,对公司的信任,他在兴奋之余更感到压力巨大,“那一段时间,我吃、住都在公司。有时夜里刚躺下突然来了灵感,赶紧穿上拖鞋赶到办公室,通常好几个月都不出一次园区。”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封雨鑫不但带出研发团队、掌握了核心技术,也成就了个人发展。入职不到十年,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一路成长为总工程师兼总经理,“我是一个幸运儿,来到深圳这座城市,这里有成长的平台、成才的舞台”。
同样感到幸运的,还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的徐海峰博士,刚刚被评为国家级青年人才的他意气风发。“2020年我在德国做博士后没几个月,看到深圳有机会就回国发展了。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是对的。”徐海峰说,“深圳的确引进政策有力度、配套服务有温度,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这里有科学研究的自由度,科研资金也有保障。”
“我们针对不一样岗位、不同学科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差别评价。以分类评价为基础,加快构建导向明确、科学规范、竞争择优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各类人才竞相涌流,努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该院人资处人才服务办主任叶远望说。
“9年前,我从北方来到深圳,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本以为会需要很久去适应,但这里对于人才的服务很全面,为我们解决了住房、教育、政务、工作上的很多问题。深圳为我们建设了事业发展的温馨港湾。”谈及自己的经历,深圳市证通佳明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艳平感慨道。
为构建良好学习交流环境,深圳市各区会定期举办人才沙龙、行业交流会等活动。“近日,我与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期待将学术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共同探索未来业务发展的协同路径,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胡艳平说。
不仅是企业家,科研工作者们也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旭表示,“深圳的发展速度很快,服务体系也很完善,光明区还构建了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服务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这位今年8月被认定为光明区高层次人才的青年,2020年10月怀揣梦想来到深圳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目前在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从事同步辐射装置的设计。
“各项政策为我们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住所距离研究院仅3公里,无论是乘班车还是骑自行车,都十分便捷。此外,研究院的办公环境十分优越,实验室设备完善,配有各类尖端科研仪器。”王旭分享着自己上班的日常。
“工作之余,我也会到艺术中心看演出、预约体育场馆健身、参加联谊交流,不仅丰富业余生活,还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王旭说。
深圳致力于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走进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市政公园——深圳人才公园,这片位于繁华都市中的绿洲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山区的怀抱中,讲述着创新与智慧的故事。
南山区委组织部人才科工作人员都鑫介绍:“公园将大量的人才元素融入自然景观,创意雕塑与智慧设施交相辉映。例如,院士林、星光桥、求贤阁和群英荟等,不仅是休闲放松的空间,也是激发灵感、碰撞思想的绝佳场所。”
“我们在这里举办嘉年华、企业论坛、学术研讨等活动,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促进交流与合作。”站在公园里,都鑫边说边望向“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标语。